2022-06-20 09:44:01
今年6月,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迎来三周年。业界认为,在过去3年间,我国5G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基础设施适度超前、融合应用持续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增强以及在全球技术标准领域话语权提升等方面。进入5G规模化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5G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5G赋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发牌三年我国5G“成绩单”如何?
不久前举办的“5G发牌三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从5G网络建设看,截至今年4月,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61.5万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全球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县城城区和87%的乡镇镇区;中国登陆5G网络的用户已经达到4.5亿,占全球5G登网用户的70%以上;预计到2022年年底,全国5G基站总数将超过200万个。
从5G终端市场来看,截至4月底,我国共有814款5G终端获得进网许可,其中手机终端569款。不仅如此,为推进5G独立组网规模化应用,自2021年5月17日起,新进网的5G终端已默认开启5G独立组网功能。
从融合应用创新看,在To C领域,我国5G用户户均移动数据流量已超20GB,5G+超高清视频、5G+AR/VR等在娱乐游戏、赛事直播、居住服务等重点场景应用。在To B领域,5G正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效应,形成多个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已启动的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重点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个人应用创新发展、社会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向,进一步促进5G应用蓬勃发展。
5G等新一代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突出,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达1.2万亿元,届时,将累计带动相关投资超过3.5万亿元,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超过8万亿元的新兴消费,形成万亿级5G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
从技术和标准来看,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分析,一方面,在我国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共同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标准是实现整个技术产业可复制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为5G的标准制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行业应用标准上做了许多探索。
据介绍,我国重点参与完成上百项5G国际标准,牵头新立多项5G项目,持续在5G、未来网络、智慧城市等方面保持优先态势。不久前,5G第二个演进版本、5G R17标准宣布冻结,在这一版本制定过程中,中国移动全面深入参与R17标准制定工作,技术提案总量3000余篇,主导立项30余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vivo等中国通信企业前往现场参加相关会议,体现出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国际标准制定的决心和实力。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亦在其多个报告中表示,中国的5G发展领先全球,用户数量全球最多;中国5G基础设施建设位于全球之首;中国还将引领独立组网的市场发展。
在“规模化应用关键期”仍面临挑战
业界认为,我国5G已步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分析,要实现5G规模应用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5G如何更便捷、更高效、为客户带来价值。充分释放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还需要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王志勤进一步分析,从供给侧考虑,业界普遍认为目前5G主要实现了其愿景三大场景中的第一个增强移动宽带(eMBB)。第二个低时延、高可靠场景(URLLC)支持工业物联网、时延敏感网络等新业务,需要在5G R16标准中实现。第三个大连接物联网场景(mMTC),很多行业寄希望通过5G R17等版本,实现性能、复杂度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这也意味着,5G后续版本技术产业能够商用落地,将有赖于垂直行业的参与,这需要5G产业界与垂直行业一道来定义技术产品路标,推动应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分析,从现阶段来看,5G业务应用还需进一步丰富。目前,5G相比于4G的优势体现还不充分,价值仍需进一步彰显。二是产业根基仍需进一步加固。虽然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已成为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但在基础核心元器件、芯片制造、操作系统等领域仍然受制于人,在数字核心高性能芯片、高性能射频芯片、高并发处理能力的数据库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他还认为,产业融通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同垂直行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且需求差异大,5G要满足行业应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仍需不断加强对行业需求的适配和支撑。
闻库亦表示,无论是消费者应用还是行业数字化业务,都对5G的网络能力、5G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在后续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过程中,需要产业界共同努力,以技术标准和应用产业全面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
如何让5G进一步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认为,推动5G发展,一是量质齐升,进一步夯实5G网络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提升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需求,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探索建网新模式,形成区域先导效应;深化网络共建共享,进一步降低建设投资与维护成本,打造高效、绿色的5G网络。二是以点带面,加快推动5G规模化应用:积极拓展5G个人应用,持续深化5G与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充分挖掘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加速5G与工业、能源、交通、教育等垂直行业融合应用,树立一批高水平先导应用标杆,以试点示范扩展到规模推广,让突破性进展和成熟应用加速复制推广到千行百业。三是共生共长,积极培育5G健康产业生态:持续拓展5G连接能力,扩展应用边界。以生态合作为依托,凝聚运营、设备制造、终端、互联网等企业力量,打好“团体赛”,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协同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
从技术发展来看,闻库展望,5G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的步伐将明显加速。在以技术标准和应用产业全面布局方面,闻库建议,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引导标准制定,进一步加强5G技术演进的国际合作;聚焦需求,开展5G增强技术标准、设备研发、试验攻关;加速转化,推动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5G垂直行业应用的适应能力,加快推进5G落地应用。
从5G应用融合发展来看,王志勤建议分业施策推进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要以现有成熟行业应用为基础和牵引,沉淀通用能力,弥补技术产品短板,要加快建设5G网络原子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探索能与行业核心价值创造深度融合的5G应用创新。可以联合建设一些面向重点行业需求的应用测试验证实验室,来拉动需求、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等环节。
电信运营商也以5G发牌三周年契机,提出其期待和计划。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邵琰涛称,中国电信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5G网络业务服务感知;积极探索融云融数融安全新发展,将5G和云、安全等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继续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满足更广泛的业务需求。
丁海煜说,中国移动正积极牵头建设5G创新联合体,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形成紧密的战略研发合作关系;聚焦5G产业链关键难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供应链安全可靠性;加大对5G演进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布局。
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工作组组长苗守野称,中国联通将持续做深大联接,建设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精品网络;持续发力5G-A创新三大新赛道,筑牢5G产业数字化技术底座;持续推动5G融合应用创新,为千行百业“赋智赋值赋能”。
中国铁塔通信发展部副总经理陈森介绍,中国铁塔将紧跟5G技术演进、电信企业建网策略调整,创新产品更好适应客户需求;常态化推进降本增效,进一步合理管控社会性成本;落实5G应用扬帆计划,协同电信企业推进重点行业5G应用,释放5G“一业带百业”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