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15:40:00
关键词:原生家庭、自我攻击
问:我今年38岁,生活在一个五线西部城市,毕业以后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28-29岁的时候才回老家。
家里人就特别着急,觉得没结婚跟当地不协调,渐渐地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有问题。
随着父母的老去,我对他们多了一点心疼,就像冷大说的他们也是第一次做人,况且还是从吃不饱饭的年代过来的。
前几年可能自己也心里比较难受,记得三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谈过一个外地的,最后也黄了,就感觉自我攻击会特别厉害。
直到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小知识,也就知道这个是自我攻击,人有一个内在的自我。
关于我的父母,我爸他也没啥大毛病,但就是不管家,只管自己吃好喝好,喜欢打个小麻将(还不属于那种特别大赌博性质的,只是拿他的工资打个小麻将)。
母亲就老抱怨,她就觉得父亲又不管家,一天啥都不操心,但是他们好像就是那种模式。
我记得我特别小的时候,我妈说过一句话,对我压力特别大,她说:“要不是因为你,我可能跟你父亲就分开了。”
她事后说她说错了,但我就感觉我会有一种负罪感,感觉好像我妈是因为我才维持婚姻的。
于是我老想拯救她,甚至在前两年我还跟我妈说过:“如果你觉得跟我爸很难受,你可以选择分开”。
当我看了懂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我就觉得我妈有我妈的命运、我有我的命运,但我现在好像还有这一方面的卡点。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我父母对我的鼓励性的语言很少,基本上都属于打压式的。
我母亲甚至常常给我灌输我父亲不好的概念,比如“你看我们隔壁家谁叔叔啥的,人家一天在屋里面,多顾家,一天又操心这又操心那。”
很长时间上,我都是站在母亲这边的,因为从小在我心里对父亲就是对立的角色,即便我妈也说过我爸挺支持我学习进取的。
所以,我想把我的内在探索一下,因为我还是会焦虑、内核还是不稳定。
我想让自己更有内驱力和热情力,但总是感觉自己的思维有时处于停滞状态。
我想更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内在、卡点、痛苦,让自己疏通起来,更好地发展自己。
冷爱回复:
在现场交流、正式回答上述女主的问题之前,我假设性地问过她一个问题:“如果将来你有一个孩子,你的孩子跟你的老公站在一边,你会不会感觉委屈?”
她的回答是:“肯定会有!”
其实完全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跟妈妈站在一边的时候,是否意味着父亲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事先说明一下:我并不认为她父亲的做法是对的或错的,这只是一种现象,我们需要看到关系中的动力。
第一,一个好的家庭结构里,一定有一个好的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基本结构。所谓“三生万物”,复杂关系都是从双边关系以及三角关系展开的。
一个好的三角关系是什么?是指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不应当站在父亲这一边,也不应当站在母亲这一边。
如果母亲是阴、父亲是阳,要永远记住自己是阴阳合一的产物,即既不能够成为父亲,也不能够成为母亲。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怎样从父母的观点中、父母的关系中保持一种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意味着我们既不要为父亲说话,也不为母亲说话。
但难以避免的是,父母当中的一方有时候会勾引我们这样做。
好比上述故事,母亲所说的:“要不是为了你,我肯定就离婚了”、“要不是为了你,我不会停留在这里”。
这种话往往引发一个孩子的内疚动力,从而渐渐在内心产生一种想法:“是我对不起我妈,如果不是因为我,她都不会付出这么多。所以我要同情我的妈妈,得站到我的妈妈这一边。”
对于母亲的这种勾引、诱惑,要学会拒绝。
走向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容易的,让自己保持在一个中正位是困难的。但中正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唯一姿态,因为中正代表了平衡。
一个不平衡的家庭一定是痛苦的,因为所有失衡的家庭一定会有冲突。
只有处在中正的位置上,孩子才不会试图抢夺父母在家庭中的位置。父母在父母的位置上,孩子在孩子的位置上。
这就是我们儒家文化里所讲到的一个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搞清楚位置的关系,是学会做人的一个重要前提。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中正呢?
保持中正,我个人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看待我爸的观点是不是来自于我妈的?又或者我看待我妈的观点是不是来自于我爸的?”
当孩子有一种不被父母影响的观点时,才可能会更接近中正的位置。这通常会表现为观点的不同。
举个例子,假设我妈觉得我爸不中用,但我觉得我爸挺棒的时候,我可能更接近中正的位置;
假设我爸觉得我妈过于霸道,但我觉得我妈很勇敢的时候,我可能更接近中正的位置。
也就是说,跟评论方的观点不太一样的时候,就意味着可能更接近中正的位置。
当然,也要检查一下:我们的观点是否过于偏颇?
检查自己的发言,知道自己的观点究竟从何而来的,知道怎样说一些对别人真正有价值的话,是我们一生不断要修行的一个功课。
第二,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命运。
上述故事其实和人生剧本有关系,女主有一种内疚——觉得没有展开一个新家庭,就好像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其他人、似乎会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命运。
每个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剧本。很多人的纠结来自于想活出自己的人生,但深受父母人生剧本的影响。
在父母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在二十多岁、还没搞清楚什么是婚姻的时候,就进入了婚姻,但婚姻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了。
在如今的时代,女性更想要获得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不需要通过结婚附属于别人。
但这也将会使我们面临一个重要的原生家庭课题:怎样让上一个时代的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如果已经上有老下有小的话,面临的原生家庭课题将会升级:怎样向上让我们的上一代人理解我们的功课,又怎样向下放弃对下一代人的占领?
即便我们有我们的命运,同时也要对下一代做到“长而不宰”,这样才能不试图掌控下一代人的命运。
我们跟上一代人的关系、下一代人的关系,就叫做「代际关系」。
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好这种代际关系呢?
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所谓“生而不有”,就是父母使我们出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我们;我们使孩子出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孩子;
所谓“为而不恃”,就是父母确实为我们做了许多,但不可以仗着自己的功劳对我们为所欲为;我们是孩子的养育人,但不可以仗着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就对孩子为所欲为。
所以,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妈妈,学会勇敢地处理关系当中的代际关系难题。
关于原生家庭的的议题远远不止这么多,但就这个个案而言,三角关系和代际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本文的插画,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